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北极再次发现巨型病毒!影响未知,地球这样下

来源:微生物学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0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然而,最可怕的是——科学团队还并不知道这些“巨型病毒”如何影响它们感染的微生物,或者哪些病毒栖息在哪些微生物中,这才是最为关键的,属于影响未知的状态。要是“巨型病



然而,最可怕的是——科学团队还并不知道这些“巨型病毒”如何影响它们感染的微生物,或者哪些病毒栖息在哪些微生物中,这才是最为关键的,属于影响未知的状态。要是“巨型病毒”对生命具有致命性的影响,那传播出来了就更加可怕了。所以,这绝对不是好事情。



按照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研究人员,这次的“巨型病毒”是首次在“Milne Fiord Epishelf Lake”湖泊之中发现的。该湖泊作为北极地区的关键生态系统区域之一,以单细胞微生物为主。

所以,这个消息出来之后,又让不少人“慌了”,这北极地区的气候转变的确是“危机重重”的模式,人类真的要被“任其宰割”吗?


所以,北极圈不仅是在“冰湖”之中存在所谓的“巨型病毒”,在永久冻土上的病毒可能是更多的,一旦这些病毒在地球变暖之下,出现大规模的松动,那么这些冰封千亿年的远古病菌就可能被释放出来。



在2022年的时候,《自然》杂志期刊就发出了警告,明确指出了——到2100年,将近三分之二的近地表永冻土层有可能消失,届时冰封数千亿年的病毒、细菌和真菌等其他微生物也可能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。而北极圈就是永久冻土的重点区域。

在2016年的时候,也是在北极圈区域——西伯利亚亚马尔半岛上,发现了一种罹患炭疽热,而它的病源是一具解冻的驯鹿尸体,而这头驯鹿死于多年前的炭疽热疫情。

对于气候变化来说,其实整个地球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,所以北极的气候也的确是改变了。在气候记载的数据上,我们也可以看到,北极附近的国家——极端性高温时间连续创下新高。


这是通过分析北极圈过去43年的观测数据发现的,北极变暖的速度确实比此前科学文献和普遍报道的要高。那这也意味着北极的变化速度更加地强,那么带来的气候连锁效应可能会更强。

例如:2003年欧洲的高温热浪事件,据统计,持续六周的高温造成至少7.5万人死亡。


所以,北极的确变了,种种数据都告诉了我们,是真的变了。当然,北极巨变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冰川减少,海平面上升等等,但是这些并不是最可怕的,最可怕的就是我们再次看到的这一份研究成果,那就是北极“巨型病毒”。

在升温之后,支持湖泊的冰架也在不断恶化,大规模的冰川融化水也在涌入,而“巨型病毒”在湖泊生物种群之中传播之后,也在缓慢地释放出来,从而扩展到更大的海洋区域之中。




北极再次发现“巨型病毒”,之所以被称之为“再次”,是因为北极地区发现病毒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了。


同时,按照研究数据指出,在1979至2021年期间,北冰洋的大部分以每10年0.75℃的速度变暖,如果未来全球变暖持续发展,那么北极的变暖强度还会提升。


并且对于北极的病毒发现已经不是第一次的,这次又发现了什么,下面我们就来一步一步地看看。

然而,人类似乎根本还没有任何的“苏醒”,因为全球变暖的趋势仍在发展。根据《气候蓝皮书》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1年,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(1850-1900年平均值)高出1.11℃,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七个最暖年份之一。

2022年的地球气候变化再次拉响,这样的气候转变对我们人类来说,的确不是什么好事情。这不,《应用和环境微生物学》杂志再次发表研究——那就是北极地区又发现“巨型病毒”了。




对于人类来说,看到任何的“巨型病毒”被发现,都是非常紧张的状态。

例如:

而在2022年针对北极的变暖程度报告,我们也再次说明了——那就是北极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这个说法已经不准确了,而是达到了“4倍”。

而这样的高温事件还在持续地增长,2022年全球的高温连破记录,欧洲,亚洲,美洲等地也是一样的,40度,50度左右的极端性高温也在变成常态化,这都是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。

按照报告来看,这次北极再次发现“巨型病毒”,是在一个名叫“Milne Fiord Epishelf Lake”的冰湖之中发现的,准确位置是位于北极圈加拿大地区的一个湖泊。


2022年,俄西伯利亚地带出现38度高温,打破了北极圈内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纪录。


文章来源:《微生物学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wswxzz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2/563.html



上一篇:产纤维素细菌能在火星生存
下一篇:“中国华西菌”解决新菌属鉴定难题

微生物学杂志投稿 | 微生物学杂志编辑部| 微生物学杂志版面费 | 微生物学杂志论文发表 | 微生物学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微生物学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